没错!
箱子里的尸体
正是……
凡有接触,必留痕迹
来自于真实案件
这个逍遥法外十余年的“I-5扼杀者”,最终还是在杀害第7名受害人达茜时露出了马脚。
物证分析专家斯普林格(Faye Springer)以罗卡定律为核心,一遍又一遍的用各种不同精度的显微镜,对比达茜被害现场和嫌犯基比车上、家里的各种蛛丝马迹,终于收集到了足以说服陪审团的微量物证:
在众多的微量物证面前,“纯属巧合”的辩解是如此苍白无力。
无奈之下,基比承认了自己对达茜犯下的罪行。
在监狱中被关了18年后,案件增加了新的证据,于是基比又承认了另外6起系列谋杀案……
这个始于1977年的连环性侵杀人案,终于在2009年画上了句号。
其实罗卡定律不仅是对付罪犯的有力武器,同时也可以帮助无辜者洗脱罪名。
1991年,著名的华裔神探李昌钰接到了一宗大案——肯尼迪总统的侄子威廉•史密斯(William Kennedy Smith)被指控在自家草坪上强奸了一名女性派翠西亚(Patricia Bowman)。
但威廉自己解释说这并不是强奸,而是你情我愿的正常性行为。
于是李昌钰以罗卡定律为核心,认真调查了一遍“犯罪现场”,找到了足以说明真相的微量物证。
几个月后,“肯尼迪侄子强暴案”正式开审。
面对眼泪汪汪、入戏极深的原告派翠西亚,李昌钰给出了会心一击:如果霸王硬上弓的戏码真的发生在威廉家的草坪上,那为什么被害人的内衣、外套上连一点儿泥土或者青草的痕迹都找不到?而且如果真的是强奸,那为什么衣物纤维没有任何撕扯损坏的痕迹?
俗话说趁你病要你命,李昌钰博士当庭掏出一副”自己在案发现场草地上擦了一擦的“手帕。
在高倍放大的照片上,泥土、青草、摩擦等各种痕迹一目了然。
面对李昌钰无懈可击的辩词,检控方只好另辟蹊径:“異議あり ! 手帕和内裤哪儿能一样啊,李博士你为什么不用女性内裤做实验?!!”
李博士:“我是个正常的男人,没有随身携带女性内裤的习惯,平时身上只带手帕。”
哄堂大笑之后,法庭判决威廉无罪,当庭释放。
用量子力学探讨“毁尸灭迹”的可能性
牛顿凭借著作《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》,几乎以一己之力建立了一门全新的学科
——经典力学,也叫牛顿力学
其核心就是我们中学时学到的万有引力定律和牛顿三定律:
1.如果没有外力,物体会一直保持原有的运动状态
2.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速度
3.力的作用都是相互的
这几条定律都很简单,但它们的应用却非常广泛。
凭借这几条定律,我们可以预言太阳何时升起,可以预言月亮的阴晴圆缺,也可以预言茶米油盐等日常琐事。
这些预言能够精确到分、秒、甚至更短的时间。
因此,20世纪前的科学家普遍相信,牛顿力学就是宇宙终极真理,这其中就包括拉普拉斯。
以万能的牛顿力学为基础,法国的拉普拉斯提出了一个著名的科学梗
即“拉普拉斯妖”:
如果有一个妖怪足够博学多识,能知道某一时刻宇宙中所有的力和所有物体的运动状态,那么未来就会像过去一样出现在他面前,不存在任何不确定事件。
这样一来,所谓的完美犯罪就不可能存在了。
警方只要足够细心,认真分析案发现场,就一定能推理出凶手身份
——整个宇宙都在预料之中,破个案算什么难事儿呢。
不过20世纪之后,科学家们发现,牛顿力学只适用于日常生活的宏观世界,放到分子原子这种微观世界里就行不通了。
为了解决微观世界的难题,普朗克、玻尔、海森堡等出色的物理学家建立了量子力学。
其中关于海森堡还有一段非常逗的往事:
海森堡在博士毕业答辩的时候,遇到了两个大牌物理学教授,一位是搞理论的索末菲教授,另一位是搞实验的维恩教授,而前者刚好是海森堡的博士导师。 博士答辩过程中,搞实验的维恩教授并没有打算为难海森堡,于是就问了他一个很简单的、即便是学渣也应该掌握的基本问题——显微镜的分辨率怎么算? 可能是学霸的世界有些与众不同,海森堡当场就……被难住了。维恩教授很生气,一个堂堂慕尼黑大学的博士生,连这个问题都答不出?于是一怒之下给了海森堡一个F(不及格)。还好自己的导师索末菲出手相救,给了海森堡一个A,于是海森堡的平均成绩达到了C,以全年级倒数第二的身份毕业了……
毕业之后,海森堡心有不甘,于是找时间开始研究显微镜分辨率到底该怎么算。
算着算着……他就发现了量子力学中著名的不确定性原理(Uncertainty principle):
微观粒子的位置和速度不可能同时测出。
如果你想精确测出一个电子的位置,那它的速度就一定测不准;
反过来,如果你想测出一个电子的速度,那它的位置就一定测不准。
这样一来,即便是神探夏洛克,也无法精确了解到微观世界的每一个细节,只能在宏观世界做出比较精准的推理,这就从理论上给完美犯罪留出了机会。
(罪犯:“净整这些没用的,我TM还能用电子杀人不成?诶等等……”)
把“犯罪信息”扔进黑洞不就行啦!
信息学和物理学中的信息,一般指的是“显露的熵”。
或者说,熵是隐藏着的信息。为了方便理解,我们可以把热力学中的熵简化为“系统的混乱程度”。
比方说,在公厕墙上写下了自己的电话号码18644444444,这串数字是有意义的、确定的,那么它的熵值就很低,信息值就很高。
但是,假如这串数字被一个暗恋不理的变态擦掉了几个,变成了186XXXX4444,那么这串数字的意义就变小了,充满了各种未知性,于是它的熵值就升高了,信息值就降低了。
所以生活中的消息和物理学中的信息,有一个重要的区别: 消息能够复制,能够增加;信息不能复制,也不能消失,信息是守恒的。
值得一提的是,信息守恒的概念虽然被广泛认可,但仍有一丝被推翻的可能。
这是因为物理学中的信息是以现实世界的空间为基本衡量尺度的。
根据物理学家惠勒“大千来自比特”的观点,信息可以用一个个普朗克尺寸的三维小方格来表示: 每个小方格有O和X两种状态,这样的一个小方格表示的信息就是一个比特,也就是信息中最基本的单位。
(后来物理学家贝肯斯坦发现,信息的最小承载单位是面积,而不是体积)